【什么叫支架式教学】“支架式教学”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,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,帮助他们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,最终实现独立学习。该教学理念源于维果茨基的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,认为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,能够完成其在独立状态下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一、什么是支架式教学?
支架式教学(Scaffolding Instruction)是一种通过教师引导、逐步减少支持,使学生从依赖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策略。它类似于建筑中的“脚手架”,在学生能力尚未成熟时提供支撑,随着学生能力提升,逐渐撤除支持,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。
二、支架式教学的核心要素
要素 | 内容说明 |
目标导向 | 教学活动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展开,确保学生在支持下达成目标。 |
渐进支持 | 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,逐步提供支持,避免信息过载。 |
互动合作 | 强调师生之间、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,促进知识建构。 |
情境化学习 | 将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结合,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。 |
反馈与调整 | 教师持续观察学生表现,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支持方式。 |
三、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
步骤 | 操作说明 |
1. 确定目标 | 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或技能,设定可实现的学习目标。 |
2. 分析起点 | 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,确定他们在“最近发展区”的位置。 |
3. 提供支架 | 根据学生需求,提供适当的引导、示范或资源支持。 |
4. 鼓励尝试 | 让学生在教师支持下尝试完成任务,鼓励探索和试错。 |
5. 逐步撤除 | 随着学生能力提高,减少支持,引导其独立完成任务。 |
6. 反思总结 |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,教师进行评价与反馈,强化学习成果。 |
四、支架式教学的优势
- 提升学习主动性: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。
- 促进深度理解:通过分步引导,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。
- 适应不同水平:可以根据学生差异提供个性化支持。
-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: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。
五、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场景
场景 | 应用说明 |
语文教学 | 如阅读理解、写作指导等,教师提供范文、提纲等支持。 |
数学教学 | 在解题过程中给予提示、步骤分解等引导。 |
科学探究 |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、分析数据,逐步放手让他们独立操作。 |
语言学习 | 通过对话练习、语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。 |
六、支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
- 避免过度依赖:支架应随学生能力提升而逐步减少,防止学生形成依赖。
- 关注个体差异: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和需求不同,需灵活调整支架方式。
- 保持互动性:支架不是单向传授,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。
- 注重过程评价: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,而非仅看结果。
总结:
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方法,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支持,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结构,最终实现自主学习。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,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。在实际教学中,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运用,真正实现“教是为了不教”的教育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