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触手不及什么意思】“触手不及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事情发生得太突然,让人来不及反应或应对。这个成语虽然字面看起来像是“用手去触摸却来不及”,但实际上它的含义更偏向于“措手不及”,即在突发事件面前无法及时做出反应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触手不及 |
拼音 | chù shǒu bù jí |
含义 | 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,让人来不及反应或应对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虽则有疾,不亦善乎?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”(注:原意与“触手不及”略有不同,后世引申为“措手不及”) |
近义词 | 措手不及、猝不及防、始料未及 |
反义词 | 从容不迫、早有准备、胸有成竹 |
二、使用场景
“触手不及”多用于描述以下几种情况:
1. 突发事件:如自然灾害、意外事故等,让人毫无准备。
2. 情绪冲击:突如其来的消息或打击,让人心理上难以接受。
3. 工作或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挑战:比如项目临时变更、客户临时要求等。
例如:
- “他刚接到通知,公司要裁员,真是触手不及。”
- “这场暴雨来得太过突然,大家触手不及,只能仓促应对。”
三、常见误用
尽管“触手不及”常被用来表示“措手不及”,但严格来说,“触手不及”更强调“身体上的接触”或“动作上的来不及”,而“措手不及”则更强调“心理或行动上的反应迟缓”。因此,在正式写作中,建议根据语境选择更准确的表达。
四、总结
“触手不及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太快、太突然,让人来不及反应。它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都较为常见,但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与其他近义词混淆。
总结点 | 内容 |
含义 | 形容事情发生得太突然,来不及反应 |
使用场景 | 突发事件、情绪冲击、突发挑战 |
常见误用 | 与“措手不及”混用,需注意区分 |
表达方式 | 多用于口语和半正式场合,较少用于书面语 |
如果你在写作或表达中遇到类似情况,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是否使用“触手不及”,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