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佝偻是什么意思】“佝偻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用于描述人体骨骼发育异常或身体姿势不正的状态。在医学上,它通常与儿童的营养不良有关,尤其是维生素D缺乏所导致的佝偻病。此外,在日常用语中,“佝偻”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因长期姿势不当或疾病导致的驼背、弯腰等体态问题。
一、
“佝偻”主要指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引起的脊柱弯曲、身体姿态异常的现象。常见于儿童,多由营养不良、维生素D缺乏引起;也可因长期姿势不良、疾病影响而导致。在日常生活中,也常用“佝偻”来形容人弯腰驼背的样子。
二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词义 | 指人体脊柱或身体姿势异常,常见于儿童或长期姿势不良者。 |
医学定义 | 多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骼发育异常,称为“佝偻病”。 |
常见人群 | 儿童为主,尤其是营养不良或日照不足的婴幼儿。 |
表现症状 | 胸骨突出(鸡胸)、肋骨串珠、下肢弯曲(O型腿或X型腿)、头颅增大等。 |
病因 | 维生素D缺乏、钙摄入不足、日照不足、遗传因素等。 |
预防措施 | 合理饮食、适当晒太阳、补充维生素D、定期体检等。 |
治疗方式 | 补充维生素D和钙、调整饮食结构、物理治疗、必要时进行手术矫正。 |
日常用法 | 形容人弯腰驼背、姿势不正的状态,如“他因常年劳作,显得有些佝偻。” |
三、注意事项
“佝偻”一词在医学和日常用语中有不同的使用场景。在医学上,它是一种疾病的表现;而在日常语言中,则更多是形容人的体态。因此,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佝偻病的具体诊断与治疗方式,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权威医学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