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伍子胥列传原文翻译】《伍子胥列传》是《史记》中的一篇重要人物传记,讲述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伍子胥的生平事迹。他因父兄被楚平王所害,历经艰险,最终助吴国崛起,成为一代名将。本文对《伍子胥列传》进行简要总结,并附上关键事件的对比表格,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其内容。
一、
伍子胥原为楚国人,其父伍奢为楚昭王的太傅,因直谏被楚平王杀害,伍子胥因此逃亡至吴国。在吴国,他得到公子光(即后来的吴王阖闾)的信任,协助其夺取王位,并辅佐吴国发展军事与外交,使吴国逐渐强大。
伍子胥在吴国期间,策划了攻破楚国都城郢的战役,实现了对楚国的复仇。然而,他在晚年因与吴王夫差意见不合,最终被赐死,临终前留下“掘汝墓,鞭汝尸”的遗言,表达了他对楚王的仇恨与不甘。
整篇传记不仅展现了伍子胥的忠诚、智慧与坚韧,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复杂局势,以及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。
二、关键事件对比表
序号 | 事件名称 | 原文描述(节选) | 翻译与解释 |
1 | 父兄被害 | “楚平王杀太子建,杀其母,而收其弟,以奔于吴。” | 楚平王杀害了太子建及其母亲,并将他的弟弟囚禁,伍子胥因此逃亡至吴国。 |
2 | 逃亡吴国 | “伍子胥之亡楚也,及江,见渔父,曰:‘请渡我。’” | 伍子胥逃到江边,向渔夫求助渡江,渔夫答应了他的请求。 |
3 | 得到公子光信任 | “于是伍子胥乃劝公子光曰:‘今吴国可图也。’” | 伍子胥建议公子光趁吴国国力增强之际图谋大事,最终助其登基为王。 |
4 | 助吴伐楚 | “伍子胥率吴师,袭楚,拔其都,焚其庙。” | 伍子胥带领吴军攻占楚国都城,焚烧宗庙,完成对楚国的报复。 |
5 | 与吴王失和 | “伍子胥谏曰:‘越王勾践,有大志,不可轻视。’” | 伍子胥提醒吴王夫差警惕越国,但未被采纳,最终导致吴国被越国所灭。 |
6 | 被赐死 | “王怒曰:‘孤不汝赦也。’遂赐剑自刎。” | 吴王夫差因不满伍子胥的直言,赐剑令其自尽,伍子胥含恨而死。 |
三、结语
《伍子胥列传》不仅是对一个人物的记录,更是对一个时代的缩影。伍子胥从一个亡命之徒成长为国家栋梁,又因忠言逆耳而遭贬斥,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。通过对其生平的梳理与事件的对比分析,我们不仅能了解这段历史,也能从中体会到忠诚、智慧与命运之间的深刻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