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挥泪斩马谡的故事】“挥泪斩马谡”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著名的典故之一,出自《三国志》和《三国演义》,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将其处死的故事。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诸葛亮治军严明、赏罚分明的风格,也展现了他对部下的深厚情感与无奈。
一、故事总结
马谡是蜀汉的重要将领,曾多次为诸葛亮出谋划策,深得信任。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他被派去镇守战略要地——街亭。然而,马谡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,执意屯兵山上,导致被魏将张郃击败,街亭失守。这一失败直接导致了北伐的失败,使蜀汉失去了重要的战略优势。
诸葛亮虽对马谡有深厚感情,但为了维护军纪,不得不下令将其处死。据传,诸葛亮在处决马谡时流下了眼泪,因此被称为“挥泪斩马谡”。
二、关键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名称 | 挥泪斩马谡 |
出处 | 《三国志》、《三国演义》 |
主要人物 | 诸葛亮、马谡、王平、张郃 |
时间背景 | 三国时期,蜀汉建兴六年(228年) |
背景事件 |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|
失败原因 | 马谡违背军令,轻敌冒进,未听从劝告 |
结果 | 街亭失守,北伐失败;马谡被处死 |
诸葛亮态度 | 情感复杂,既痛心又坚持军法 |
历史评价 | 体现诸葛亮治军严谨、以大局为重的品格 |
三、历史意义与启示
“挥泪斩马谡”的故事不仅是军事上的教训,更是关于责任、忠诚与纪律的深刻反思。它说明了即使是对亲近之人,也不能因私情而忽视职责;同时,也反映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坚定与理性。
这一典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,常被用来强调“法不容情”的原则,同时也表达了对忠臣良将的惋惜之情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此故事在文学或历史中的不同解读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