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,有一位名叫文同的画家,他以画竹闻名于世。文同从小就酷爱绘画,尤其对竹子情有独钟。他常常到山林中观察竹子的姿态,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,他都能捕捉到竹子最自然、最生动的状态。
有一天,一位朋友来拜访文同,想请他画一幅竹子作为礼物送给远方的亲人。文同欣然答应,并表示自己一定会画出最满意的竹子。然而,朋友临走时却说:“文兄,我还有一个请求,就是希望你能当场作画,让我亲眼见证你的技艺。”
文同听后有些为难。他平时作画前都会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神韵,而这次要在朋友面前即兴创作,确实让他感到压力。但他不想辜负朋友的信任,于是决定接受挑战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文同并没有急于动笔,而是更加用心地去观察竹子。他不仅注意竹叶的形状、竹竿的纹理,还关注竹子在不同季节、不同天气下的变化。他还经常与村里的老农聊天,了解他们种植竹子的经验和感受。
终于,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,文同邀请朋友再次来到家中。他拿出纸笔,开始挥毫泼墨。只见他下笔如行云流水,不一会儿,一幅栩栩如生的竹子画便呈现在众人眼前。那竹子姿态各异,既有挺拔向上的气势,又有随风摇曳的柔美,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的沙沙声。
朋友惊叹不已,问文同是如何做到如此熟练的。文同笑着回答道:“其实,我早已将竹子的模样铭记于心。每一次观察,都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一幅完整的竹子图景。这样,当我提笔作画时,就能信手拈来,无需拘泥于眼前的实物。”
这个故事后来广为流传,“胸有成竹”也就成了形容人做事有充分准备、从容不迫的成语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做什么事情,只有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,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最好的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