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信息 > 宝藏问答 >

繁文缛节的典故

2025-09-26 20:24:10

问题描述:

繁文缛节的典故,求解答求解答,求帮忙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26 20:24:10

繁文缛节的典故】“繁文缛节”一词,源自古代礼仪制度中的繁琐规定,原指官场或社会中形式主义、过于讲究表面规矩的行为。它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注重实质、只追求形式的现象。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,后在历代文献中频繁出现,成为形容官僚作风和礼制僵化的常用语。

一、典故来源

时期 文献名称 内容简述 说明
汉代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 东方朔曾指出朝廷礼仪过于繁琐,导致效率低下。 最早记载“繁文缛节”的文献之一。
唐代 《新唐书·李泌传》 李泌建议简化朝廷礼仪,避免过度拘泥于形式。 表明唐代已意识到繁文缛节的危害。
宋代 《宋史·苏轼传》 苏轼批评当时官场中“文书冗长、程序繁复”。 显示宋代对繁文缛节的反思。
明清 《明史·张居正传》 张居正主张改革官制,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流程。 反映明清时期对繁文缛节的改革尝试。

二、词语含义演变

- 原始意义:指古代官场中过多的礼仪、文书和程序。

- 现代意义:泛指一切形式主义、脱离实际、浪费资源的规章制度或行为方式。

三、现实应用

在现代社会,“繁文缛节”常用于批评政府机关、企业或学校中过于复杂的办事流程、重复的文件审批、不必要的会议等现象。例如:

- 办理一个简单的手续需要填写十几份表格;

- 公司内部审批流程层层叠加,导致效率低下;

- 学校要求学生提交大量无关材料以完成课程作业。

这些现象都属于“繁文缛节”的表现,往往引起公众不满。

四、总结

“繁文缛节”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,更是一种现实问题的写照。从古代官场到现代机构,人们一直在与这种形式主义作斗争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关键在于提高效率、简化流程、注重实效,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“规范”。

项目 内容
典故出处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
含义演变 从古代礼仪到现代形式主义
现实表现 过度流程、重复审批、低效运作
解决方向 简化程序、提升效率、注重实效

通过了解“繁文缛节”的典故及其演变,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形式主义问题,推动社会向更加务实、高效的方向发展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